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浅谈“入户抢劫”的理解与认定/李伟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5:52:38  浏览:83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式,强行劫取财物的行为。抢劫犯罪不仅侵犯财产利益,同时也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抢劫罪与杀人、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历来是我国刑法所打击的重点。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项的规定,“入户抢劫的”,应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量刑档次和幅度内量刑。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施行的《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对“入户抢劫”的含义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说明。“入户抢劫”,是指为了实施抢劫行为而进入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封闭的院落、牧民的帐篷、渔民作为家庭生活场所的渔船、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进行抢劫的行为。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根据该《解释》可知,认定何种行为属于“入户抢劫”,需正确理解以下两个问题:1、“户”的范围界定;2、“入户”目的非法性。


  “户”,即公民的住宅,是保障公民生活自由和安宁的重要场所。有的人将“户”理解为“公民的家庭住所”;还有的人认为“户”仅指居住的房屋,不包括院落,等等。由此可见,对于“户”的正确理解十分重要。若缺乏正确的理解,将必然会导致量刑失衡的问题。


  根据《解释》作为“入户抢劫”中的“户”应当具备二个本质特征,即功能特征和场所特征。功能特征,指“户”必须是供他人家庭生活的地方,简单来说“户”是私人住宅,哪些供学生使用的集体宿舍、供不特定的人使用的旅馆宾馆的房间以及建设工地上供人数众多的工人使用的临时工棚等场所就不能认定为“户”。场所特征,即指所处的环境必须与外界相对隔离,与公共场所具有一定隔绝性,不能是开放式的,而应当具有私密性。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公民住所问题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即白天利用住所从事商品零售、理发等经营活动,晚上做生活起居之用。那么,如果犯罪分子白天进入上述场所进行抢劫,由于在营业时间该场所是开放的,而不是私闭的生活空间,就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是犯罪分子在夜间或其他停止营业的时间进入该住所抢劫,则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如,被害人林某租用了临街的一个店铺从事美容美发服务,同时用于生活起居。案发当日因身体不适暂停营业,并在店铺中休息。被告人王某以为店中无人便撬门入室,实施盗窃。被告人因被被害人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并将被害人的手机、首饰等物品抢走。因该抢劫行为发生在室内并且是在非营业期间,所以应认定为入户抢劫。


  “入户”目的具有非法性。行为人在实施入户行为前,就具有劫取、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也就是说在入户行为与抢劫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为其他目的合法入户后而临时产生抢劫犯意的,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例如行为人带着嫖娼的非法目的进入卖淫女的家中进行嫖娼,事后起意抢劫,就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因为被害人虽然被抢劫,但犯罪分子的“入户”是在被害人自愿让其进入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人在入户前也没有抢劫的故意。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入户抢劫”中的“入户”是犯罪行为人强行进入、偷偷进入和采用欺骗手段进入是有区别的。再如,常业赌徒为赌博的犯罪的目的进入他人家中进行赌博,赌输后起意抢劫,或者行为人为卖枪支、贩卖毒品而进入他人家中,在发现购买人很富有后临时起意抢劫的,这两种情形也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因为,1、被害人是在没有陷于错误认识的情况下自愿让犯罪行为人入户的;2、抢劫行为不属于入户时就具有的预谋行为。所以只能认为这种行为是在户抢劫,这与情节加重犯的“入户抢劫”是有区别的。对于子女进入父母居室内抢劫的,一般也不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因为从我国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来看,无论子女是否成年或者与父母分开另住,子女进入父母的卧室或着住宅,都是正常的,不属于非法侵入。


  另外,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基于其他某种合法正当理由进入他人住所后,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也不属于“入户抢劫”,如行为人入户时确实是为抄水表、电表、修理管道等职务活动,但发现家中只有女主人在,便临时起意抢劫,这种情形也不认定为“入户抢劫”。但是,如果行为人为实施抢劫而哄骗被害人打开房门进而实施抢劫行为的,如犯罪分子冒充抄电表人员、推销人员、看望亲属而哄骗被害人开门进而实施抢劫的,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萝北县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杭州市劳动保障局、杭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杭州市劳动保障局 激荡 杭州市卫生局


杭州市劳动保障局、杭州市卫生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杭劳社医[2004]281号


各定点医疗机构:
  根据《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99号)和国家、省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特制定《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施行。

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医疗保险转诊管理,合理使用医疗保险基金,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诊是指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将本院的病人转至另一个医疗机构诊疗的一种制度。转诊可以在上下级或同级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转诊分为门诊转诊和住院转诊。
  第三条 医疗机构实行首诊负责制。对符合诊治条件的参保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应按规定接收诊治,不得借故推诿病人。
  第四条 重危病人或经多次检查会诊仍未确诊的疑难病症患者,确需转市内上级或其他医疗机构诊治的,可由原诊治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转院介绍信,直接转入本市相应的定点医疗机构诊治。
  第五条 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趋向稳定或本人要求转至下级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医疗机构继续治疗的,原诊治的定点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及时为其办理转院手续。
  第六条 经本市定点的三级及相应医疗机构多次检查会诊仍未确诊或已确诊而本市无治疗条件的疑难病症患者,需转省外医疗机构诊治的,由定点的三级及相应医疗机构填写《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转外地诊治审批表》,经市医保经办机构核准,可转省外(限上海、北京两地)指定的医疗机构诊治。
  第七条 因急症在本市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治疗后,应及时转入本市定点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第八条 参加门诊统筹的退休人员应在本人选择的约定医院门诊就诊,并可根据本人的意愿按月调整约定医院。
  第九条 约定医院在门诊收治参加门诊统筹的退休人员时,因本院设备或技术所限不能为病人作相应检查治疗的,应及时将病人转至具备条件的上一级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拦。病人发生的门诊医疗费先由个人垫付后,回办理转出手续的约定医院按规定报销。
第十条 患慢性肝炎、肺结核、精神病或其他传染病等专科疾病的门诊统筹退休人员,因约定医院不能提供相应门诊医疗服务的,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市医保经办机构指定的医疗机构作为本人的门诊约定医院。该医疗机构将根据病人的疾病需要,给予合理的检查治疗或提供必要的转诊服务等。
  第十一条 参保人员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转诊时,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开支范围的医疗费,按《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有关规定执行。参保人员住院转诊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可连续计算,其拨付比例按诊治医疗机构的标准分别计算;其住院起付标准按发生额大的医疗机构的标准确定。
  第十二条 经市医保经办机构核准同意,转省外(限上海、北京两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参保人员,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开支范围的医疗费,先由个人自理10%后,再按《杭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未经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或医保经办机构核准同意而自行转诊的参保人员,发生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承担。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转诊规定,对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转诊而不按规定转诊,应当接收诊治而拒绝接收诊治的,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直至取消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二00五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2004年11月23日


关于调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通知

国家经贸委 教育部


关于调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通知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教育部 中国科学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教委(教育厅)、中国科学院分院,广东省高教厅,国务院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简称产学研工程)的领导和协调,1994年6月27日国家经贸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财政部等部门共同成立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协调小组。目前,由于政府机构调整和部分成员工作变动,经研究,决定调整产学研领导协调小组及其?
旃遥晒揖澄⒔逃俊⒅泄蒲г骸⒉普坑泄馗涸鹜咀槌伞A斓夹餍∽榈闹饕霸鹗牵?
1.研究、制定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联合的有关方针、政策、措施等;
2.确定产学研工程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
3.协调产学研联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请各地进一步加强对产学研工程的领导和协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产学研联合工作深入、持久、卓有成效的发展,促进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附件: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及其办公室负责人名单

组 长:张志刚 国家经贸委副主任
副组长:韦 钰 教育部副部长
严义埙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成 员:王建曾 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司长
黄 黔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
刘晓群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促进与企业局副局长
江旅安 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巡视员
高 朗 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副司长
虞列贵 财政部经济贸易司司长
办公室主任:高 朗(兼)
副主任:王建翔 国家经贸委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副处长
武贵龙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处长
孟宪民 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促进与企业局处长



1998年11月23日